🗒️24-03-23-extra
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😀
这是这篇日志的废话版,AI总结的精华版在日志内
💎
24-03-23 周六
 

📝 日志核心

我分别把今天新学到的内容,放进了[[HB]]的 Better Habits/Behaviors Map 部分的Feel-Good Productivity框架下。
并且添加Feel-Good Productivity卡牌,用于记录书里面的一些重点。这本书的买点还是效率提升,但更强调效率提升给你带来的快乐,和应对“肝猛了综合征”的指导方法。
简单来说效率提升的一些方法就有点像,修仙系统里面的嗑丹药,属于一种不可持续的,会存在“丹毒”这种副作用的方法,非常容易用力过猛,直接把人给弄废。
那么这本书就是教你如何引导那些过剩的力量,以及如何处理“丹毒”的书籍。
当然这本书还有其他的一些指导,比如调动自己生产力,并且让你感觉很上头,很快乐的方法。
我个人不需要这块,我的问题就是用力过猛,导致不可持续的爆肝。这本书正好提供了3种常见的burnout综合征。
Burnout(职业倦怠)是被工作榨干的一种感觉,很多人选择躺平,或者感觉过劳,在西方统称为Burnout。
Burnout主要的表现就是“精神耗尽、对工作的心理距离增加、对工作的负面感觉、以及工作效率的减少”。
简单来说就是感觉自己被强迫上班,感觉工作没有意义,不想和人交流,内心空虚,经常感觉抑郁,心力交瘁,更甚至陷入身心崩溃,感觉到绝望和生活毫无意义。
我感觉很多人都需要解决这个burnout问题,当然包括我。不过从Feel-Good Productivity的作者看来,burnout 分三种:overexertion, depletion, and misalignment.
overexertion 过度劳累:
应对方案是保持恢复体力,这个问题是物理意义上的体力不足,属于身体可能无法负荷那么多的事情了。简单来说就是工作量过多了,需要减少工作量。
尽量增加休息的时间会很有效,比如工作50分钟,休息10分钟,正好一个小时。在休息的时候不要看屏幕就可以。
不过通过大量研究发现的黄金比例是52:17分钟,四舍五入是80分钟,不太好计算时间,所以50+10正好凑整数比较方便。
depletion 能量枯竭:
应对方案是补充心理能量,属于能完成事情,但是心理上感觉被掏空。
你需要休息,特别是补充心理能量,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家人、朋友、宠物、或者你自己的兴趣爱好上获得精神、心理能量的补充。
你需要切换注意力到别的事情上,确保你的心情足够好了,再回去工作。
关于休息,有一个错误的认知:刷短视频、追剧和打游戏,其实并不是休息,反而还在增加你的负荷。
因为你的注意力,在刷短视频、追剧和打游戏的时候,其实并没有那么放松,给你带来快感的只是大数据推送的新信息,或者游戏设计师故意制造的多巴胺。
这些东西都是人造的,其实是需要损耗大量心理负担和脑力去获得的。
与之对应的是自然的快乐,比如散步带来的一种品静的感觉,或者闲聊。
亲近大自然也是不错的选择,可以出门走走看看绿色的植物,激发你血脉里面的动物感知,想象自己是只自由的猴子什么的,哈哈,小狗什么的也可以。
关于如何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,模拟接触大自然,貌似是一个不错的研究课题。
也许通过VR技术可以制造一些错觉,通过欺骗大脑的方式,让大脑误以为自己处于大自然,从而达到放松的目的?
misalignment 错位:
应对方向是调整位置,要么你的职位不符合,要么你努力的方向不对。这种情况不是量的问题,也不是你投入了多久的时长的问题。
如果你觉得你做的事情,和你的价值观不符合,和你的自我认知不符合,这就是一种错位,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更换。
简单来说,你觉得你做的事情就是一坨答辩,你天天在生产答辩,一切都是答辩,那么就需要考虑换一个工作或者方向了。
在你看来没有意义的事情,可以对于别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。
比如我天天写日志,在有的人眼中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,让他们写日志或者记录自己的思考和行为,他们认为是没有意义的,就是在造答辩。
说明他们不适合这个事情,强扭的瓜不甜,做这些事情与他们的价值观不符合。仅此而已。
回到看这本书的初衷上,我明显是出现了burnout的情况,很明显我的情况属于overexertion 过度劳累和depletion 能量枯竭。
这里我自己理解成,肾虚和心累的感觉。
一个是干活的时间太久了,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认真休息。
第二个是感觉内心被掏空,解决方案就是找一些我感兴趣的东西,去转移我的注意力,从而实现内心能量补充的效果。
所以我的计划就是去公园晒太阳散步,在散步的前半段我就听音乐,等我感觉状态和心情好点了,再开始听课和听有声书。
散步这个活动的前半部分是接触大自然,恢复体力的亏空,后半部分是满足我的好奇心,恢复心理的能量。
只能说是效果卓群!当然,如果没来大姨妈,我应该会去健身房做有氧运动。
中强度的有氧会直接把你的大脑CPU给强制重启,每个人的身体负荷上限都是不一样的,所以不同人的中强度有氧是不一样的。大家做有氧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一下。
然后是《梁宁·产品思维30讲》的一些学习内容,但我感觉她讲的东西都没什么新的。随便一本讲产品的书都是差不多的内容,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搜。
不是很有意思,而且不一定也用得上。等以后我找到了更好的例子,再来回顾。
好吧还是回顾一下,就当是今天的笔记回顾练习了。其实还是有点意思的,今天学的是用户体验的部分。
讲授的案例是用产品思维,来帮助朋友相亲成功。一方面是把自己当成产品,分析潜在客户的需求,然后再调整自己的一些包装和构造,以方便自己更好的“销售”。
另一方面是把对方看做一个产品,用一些方法去数据化和解析,以确保质量和品质。
这个东西我熟悉,大家找工作的时候,不都是仔细打磨自己这个“工具人”,然后看公司缺不缺这个小零件吗。
至于有的人用这个思路去找对象,鉴于现在婚恋市场一堆牛鬼蛇神,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,用一下产品思维去除伪劣产品也没有问题。
那么适用场景有了,理由也很充分,最重要的公式是什么呢?
作者原文说的是:“产品的五个层次:感知层、角色框架层、资源整合层、能力圈层和内核”
我感觉挺抽象的,不好理解,所以我这里魔改成为了自己的版本:一个人就是一个洋葱,一层一层的包裹起来的。
洋葱的最外层就是表面功夫,你可以随便的上色,是可以随意魔改和造假的区域,不能完全相信最外层的洋葱造型。
再往下扒一层,对应的是作者说的“角色框架层”,作者说角色这里特指这个人的职业,以及这些职业所带有的属性,这种属性是大多数有这个职业的人都共有的。
我感觉这个更像是刻板印象,或者还是一层伪装,是一种教育后的产物,也算是一种模板和框架,是社会把这个人打磨成了这个样子。
比如最常见的刻板印象:老师、警察就是品德高尚且无私的,这种人设模板是社会预设的,如果一个人不按照那些规则去“表演”或者“假装”,就会因为不符合刻板印象而受到攻击。
但生活往往并不能让一个人原本的特质,就和这个人的职业相符合。比如一个脾气很暴躁的人,因为生活所迫成为了一名老师,每次被气的半死还不能发火,就感觉很憋屈。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是一种错位,脾气暴躁换一个工作,比如健身房教练,那一边凶人一边还很容易的把钱挣了,对吧。
回到“角色框架层”,对应洋葱外皮之下,还是一层保护或者伪装,是一种社会属性下的伪装。
这还是不可信的,因为一个成年人的表演能力还是很不错的,正所谓人均演员,到这里演戏还是可以很可信的。得看下一层。
第三层对应作者说的“资源结构层”,也就是这个人所掌握的财富资源、人脉资源、精神资源。
中国化一点的说法就是:财产状况、人脉关系、出身背景、家庭地位。对应修仙界的说法就是“财侣法地”,感觉修仙文学真的就是中国文化的魔幻版本哈哈。
到这里就很难造假了,仅仅靠个人的演技是很难制造的,稍微调查一下应该能验证,除非是运气不太好,遇到了职业的骗子。
专业的骗子也是运用产品思维的高手,作者提供的方法只能帮你鉴定“劣质产品”,对于“假冒”和“A货”可能并没有那么强的反诈意识。
总之“好东西大概率轮不到我”,“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”,就能鉴别大部分的诈骗手段了,但是也有骗子故意设置出“带有瑕疵的美玉”的可能性,这我目前也帮不了多少。
但是虽然是资源结构层,比如一个人的财产、人际关系、出身背景,其实也都是表面数据,是存在伪造的可能性的。
这里我理解的“资源结构层”,对应的是洋葱的物理属性,比如这是什么品种的洋葱,是在什么情况下种植的,种植的时候有没有施肥,照料是否足够仔细,这颗洋葱是否和其他作物种在一起的,种植情况如何。
如果类比洋葱和人,上面的一段思考大概也对应了“资源结构层”的说法,因为刚开始我就假定人是一个洋葱,所以这个奇怪的设定要稳固,也就只能这么奇怪的推理了。
话又说回来,有些时候你理解某些东西的方式越奇怪,你反而记得越清楚,因为真他妈怪。
在“资源结构层”之后是“能力圈层”,也就是这个人的能力。
我对应理解的就是,这个神奇洋葱的技能树,嗯。
最后就是作者说的内核,也就是一个人的“存在感”,一个人如何理解自己的存在。
抽象,相当的抽象。
一个人的“存在感”,对应的是什么,作者没有明说,只是偷换概念的说了一下人不是动物。
动物的存在感是生存,比如狮子捕猎是为了食物,那么它的存在感就是生存,与之对应的强健的肌肉和夸张的咬合力什么的,就是能力。
为了满足存在,所以有了一些能力,超出存在之外的能力,就不会存在。
嗯?为什么狮子不吃草呢?嗯?也可以吃草生存啊,照他的逻辑,我十分迷惑,进化出吃草的能力也不是不行啊?
反正最后最重要的两个点,作者就很鸡贼的没有明说。
是因为太复杂和抽象了吗?我认为这个东西要抽象起来,可以讨论到心理学的“本我” identity、“自我”Ego和“超我” Superego。
总之我也不太理解,就很抽象的。我这里简单一点,就大概理解成这个人在乎什么,他/她认为什么东西最重要。
事实上每个人其实都有一套动态的价值系统,会动态的调整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东西,有的人自知是什么,而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。
比如每个人的学生时代,都会认为成绩好最重要,在毕业后进入社会之后,这种价值取向就会分流,变得多元起来。
那么回到我认为的洋葱的比喻,就是这个洋葱有一个动态的,超级厉害的一段DNA,这段DNA控制着这颗神奇洋葱的成长形态、构造和最重要的口感。
对应能力层的比喻,假设某人认为一个东西很重要,那么即使这个人没有意识到重要的是什么,他/她的能力和技能树,也应该都是围绕着那个东西的。
但之前我们也推理到了另一种情况,就是动态变化的情况,所以一个成年人的能力,往往看上去很杂,因为神奇洋葱的DNA一直在变化,所以这个人的能力也在变化。
再简单一点的比喻就是,RPG游戏人物升级加点,是成为法师,狂点智力,还是盗贼的敏捷,还是战士的力量,还是坦克的血量?这些特殊的属性点,对应的就是能力。
如果一个人看上去是平均加点,或者看上去是随机加点的,那么可能这个人就没有想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,DNA是随时在动态变化的。
打过游戏的人都知道,这种情况是很吃亏的,换个思路来说,这种人建议远离,号可能练废了。
除非找到一套很厉害的打法,要么直接超神,要么直接废,大概率还真的就是废。
扯远了,反正这一段不会放在日志公开发表,反正问题也不大。

【回到当天的日志】:
💎
24-03-23 周六
24-03-25 周一24-03-24 周日